青山湖区人民政府网站欢迎您的访问!
索引号: QSHQ--2024-0044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发布机构: 青山湖区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 2024-01-22
文件编号: 有效性: 有效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浏览量: 字体:

政府工作报告

——2024119日在南昌市青山湖区第

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上

南昌市青山湖区人民政府区长 杨育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一年。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西、考察指导,提出了“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为做好江西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站高谋远、立足实际,确定了“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的战略定位,吹响了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冲锋号角。

2023年,也是全区人民勠力同心、共渡难关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紧扣“项目为先、实干奋进,争分夺秒拼经济”工作主线,迎难而上、承压前行,推动经济运行逐步恢复、稳步提升。其中,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4%左右增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2%,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预计增长3.5%、5%,交出了殊为不易的经济答卷。

2023年,更是青山湖区机遇最好、变化最大的一年。这一年,我们见证了南昌东站的开通运营、推进了高铁新区的开发建设,传承千年的罗家古镇焕发了新生机,尘封半世纪的城东片区展现了新面貌,青山湖区已经全面开启了“一区两站四轨道”的新时代、迈向了“建设南昌新门户、争当发展排头兵”的新征程。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落实“1+5+2”重点工作推进机制,砥砺奋进、勇毅前行,以笃定之心、奋斗之姿迈出了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青山湖的坚定步伐!

一是抓运行、保主体,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突出消费拉动,以开展2023“惠享青山湖”全民消费年为主线,累计举办首届南昌市“青山湖针纺”文化旅游消费节等各类促消费活动超30场,拉动综合消费超20亿元。推动商圈提质扩容,建成5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699夜市街区入选首批省级高品质夜间经济街区,恒茂梦时代广场街区入选示范性市级特色商业街区。特别是,持续拓展直播电商、跨境电商先发优势,全年网络零售额累计完成175.99亿元,增长14.8%,位居省市前列。突出投资带动,以打好“项目大会战”为重点,持续健全项目推进全周期服务机制,开通“容缺审批”绿色通道,343个项目办理备案登记,234个重大重点项目顺利推进,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分别达到91.5%、101.4%。积极开展项目争资,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8个、专项债储备项目25个,获得各级资金8.7亿元。突出政策联动,以实施经营主体培育专项行动为抓手,打出惠企资金、融资贷款、减税降费等政策“组合拳”,累计兑现惠企政策资金超1500万元、提供放贷资金6.95亿元、减免税费10.16亿元,推动经营主体新增2.6万户、总数达到8.9万户,“五上”法人单位新增145户,均位居全市前列。特别是,扎实开展“五经普”清查工作,共清查单位和个体8.8万户,是“四经普”清查数量的3.2倍,为做好“五经普”工作打牢了基础。

二是抓转型、促升级,着力巩固产业硬支撑。主导产业加速壮大,围绕“1+2+N”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企业特派员帮扶制,持续开展产业规模、创新动能、产业项目三大倍增行动,“青山湖针纺”集体商标荣获2023年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现代针纺、冶金建材、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分别达到500亿元、220亿元、70亿元。数字动能加速形成,高标准承办“科创中国”2023全国纺织科技成果转化与合作大会、全省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大会,全年累计实施技改项目55个,建设“5G+智慧工厂”项目8个,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超2500家。产业平台加速扩容,产控智造园顺利推进,科晨电力研发总部大楼、中电建南昌总部经济产业园等总部楼宇建成落地,赣江教育科技文化产业园入选2023年度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年新增标准厂房52.3万平米、产业楼宇24.3万平米。特别是,在全市率先开展既有工业园区提容增效试点工作,推动东方针织数字产业园等12个项目开展提容增效,累计将增加厂房超100万平米。

三是抓改革、促开放,有力激活发展动力源。重点改革蹄疾步稳,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优化青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机构设置,成立南昌东站综合服务中心,启动区属国企合并重组,机构职能进一步理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1354项依申请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可办,245项事项实现省内通办,22项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一网统管”综合应用平台入选全省政务数据共享应用优秀案例,办事效率持续提升。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改革,优化升级“惠企通”“赣政通”“政企直通车”等线上服务平台,不断打响“青闪办”“两会两清单”“千名干部助万企”等线下服务品牌,全年共举办“亲清茶话会”“青企月谈会”24期,走访企业17851户,解决问题306个,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创新驱动提速加力,深入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全年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313家、高新技术企业58家,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6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家,兆驰光电入选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用好“科贷通”贴息奖励等扶持政策,全区新增市级以上研发平台6家,完成技术合同登记331项,交易额达26.8亿元,区域创新动能得到显著增强,青山湖区成为全市首个省级创新型县(市、区)试点建设完成区。开放势能汇聚升级,大力开展对外招商,全年共举办招商推介会4场,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4个,总投资额207.5亿元。着力稳外贸,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等境内外展会,帮助针纺企业拓展外贸业务、争取外贸订单,全年完成外贸出口超75亿元。

四是抓建管、优生态,竭力提升城市宜居度。交通出行更加便捷,洪腾高架、深圳大道等主干道路建成通车,地铁二号线东延等轨道项目持续实施,民营大道、创业路等5条断头路成功打通,36条安置房配套路网加快建设,“外联内畅、立体多元、绿色智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初步构建。功能配套更加完善,实施了66个老旧小区改造、17条背街小巷整治,新建了3个城市休闲广场、2个城市小游园、4条城市绿道,顺外村工业园、文泉艺术公园改造工程入选全省更新改造优秀案例。特别是,高效完成了8万平米的旧改征迁,扎实推进了高铁新区13条路网建设和2条水系治理,确保了南昌东站的顺利开通。生活环境更加舒适,深化市容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健全完善“门前四包”“全域洗城”“以花治裸”“垃圾落地十分钟快保”等长效机制,智慧城市管理平台上线运行,洪腾高架、天祥大道等主干道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有序推进,谢埠老街等14个“两整治一提升”项目建设完成,丹霞文体公园入选全市城市客厅“席地而坐”示范点,全区主次干道机械化作业率达到100%,道路设施完好率达98%,城市管理向精细化、长效化迈进。生态治理更加有效,深化水环境治理,创新推行“政府河长+民间河长”协同机制,累计巡查河道17.13公里,完成了482个排水单元达标验收和59条道路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国考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水质目标。狠抓大气污染防治,推进“四尘三烟三气”精细管控,方大特钢烧结机超低排放改造等环保项目投入使用,施工工地、餐饮企业、露天烧烤等污染源监管实现全覆盖,全区PM2.5、PM10浓度均同比实现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1天,优良率达93.4%,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

五是抓民生、补短板,奋力增强群众幸福感。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积极落实失业保险扩围政策,发放失业保险金、补助金、创业担保贷款等各类资金超8000万元,1506名城镇失业人员、353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全面落实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公益等救助政策,发放低保、特困、高龄、残疾人等各类补贴6450余万元,4551名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公共服务更加优质重点推进了147个民生实事项目,10个区级人大票决项目全面完工,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有序推进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通过“市级示范中医馆”验收,48个智慧医疗点位完成上线。整合成立青山湖学校等4大教育集团,成功举办第七届南昌赛艇大师赛等品牌赛事,持续加快临江学校、天香学校等校建项目建设,5所公办幼儿园投入使用、新增园位1230个。建成使用5个孺子书房,江纺1953文化教育产业园等文旅项目顺利落地,利玛窦天主教堂、万寿宫等文物保护工程修缮竣工,谢埠老街、文泉艺术公园火爆出圈。特别是,稳步推进29个安置房项目建设,23个安置房项目竣工验收,13个安置房完成分配,超6万名群众喜迁新居。社会治理更加有序升级平安青山湖智慧安防平台,推进112个智慧平安小区、平安医院、平安校园、平安街区建设,开展“两提升”攻坚行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和反电诈专项行动,全区刑事治安总警情、电诈警情、黄赌毒警情同比分别下降26.3、26.8、28.3个百分点,公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8.2%,湖坊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我区顺利通过全省双拥模范区创建考评。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累计排查整改重大事故隐患121处,隐患整改率达100%,全区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六是抓作风、提效能,大力提高政府执行力。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不折不扣完成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各项任务,全面落实“四下基层、三访三促”工作机制,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难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体现,推动全区政府系统理论大学习、思想大洗礼、作风大转变、工作大提升。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完善“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坚持重大事项向区委报告,持续开展“吃公函”“违反财经纪律突出问题”“违规发放津补贴”“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等专项督查行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92万亩、收获产量8076.6吨,整改耕地流出260亩,坚决扛稳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全面推进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基层干部作风整顿专项行动,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建议138件、政协委员提案161件,累计办理12345政务服务热线4.2万件、“问政江西”757件,按期办结率达到100%。

与此同时,审计、慈善、红十字、残疾人、工青妇老、粮食能源、国动人防、史志档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机关事务、民兵预备役、拥军优抚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我区连续三年入选全省文化产业重点县(市、区),连续五年荣获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考核先进县(市、区),连续七年入选中国工业百强区,并先后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优秀基层单位等省级以上荣誉20余项,综合实力始终站稳省市“第一方阵”。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的一年,困难大于预判,成绩好于预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审时度势、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民主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区人民和衷共济、风雨同舟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向中央、省属、市属驻区单位、驻区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青山湖区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没有达到预期,经济稳定增长仍面临较大压力;主导产业优势不大、新兴产业培育不足、现代服务业规模不大,产业结构依然不佳;城市功能和品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营商环境仍需优化,群众不少急难愁盼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政府工作作风仍需提升,部分干部推动工作、破解难题的能力素质与任务要求还有差距。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不畏难、不回避,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4年主要工作安排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和区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以“迎难而上、敢作善为,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工作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省会引领战略,咬定“全市勇争先、全省拼一流、全国出亮点,建设南昌新门户、争当发展排头兵”具体目标,持续深化“1+5+2”重点工作推进机制,切实增强经济活力、改善社会预期、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防范化解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青山湖,为南昌深入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

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左右。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扎实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量质并举,在推进产业升级上善作为、求突破

一是做强制造业支撑。深入贯彻落实“1269”“8810”行动计划,着力培育现代针纺千亿级,电子信息、冶金建材、食品加工三个百亿级制造业集群,力争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着力延伸产业链条,以成衣制造、芯片封装、钢材冶炼等生产端优势为基础,突出方大特钢、兆驰光电、华兴针织、赣菜集团等“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加快心励方3D打印、小才子“中央厨房”等延链补链项目建设,推动产业链持续向上游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原料采购,以及下游智能应用、产品营销等领域拓展,打通产业链堵点、形成产业链闭环。着力提升品牌价值,聚焦“微笑曲线”两端,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自创新品牌,大步进军母婴、时装等新领域,大力发展“定制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模式,不断打响“青山湖针纺”区域品牌。着力完善要素保障,用好用活省市产业基金、金融贷款、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实体力度。聚焦青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主战场,加快科创城等“园中园”建设,推动针织服装创意产业园起势成势,形成“一区多园”的产业格局。坚持“亩产论英雄”发展导向,大力开展“工业上楼”“提容增效”专项行动,再推动方能制造、勤润有诚等项目提容增效,实现制造业由“平面缩圈”向“立体增长”转型。

二是加快服务业发展。全力开展服务业补短提升行动,着力构建“一核两轴多点”的服务业空间布局,力争服务业占比进一步优化。着力升级传统商贸,合理布局商业业态,升级餐饮、零售、住宿等传统业态,培育大健康、宠物经济等新兴业态,不断延长和丰富“吃住行购”链条。全力拓展生产应用,围绕主导产业,立足高铁新区,积极引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文化创意、金融物流等服务业态,支持鄱湖产业园打造冷链物流基地,巩固扩大直播电商、跨境电商先发优势,实现江西流量经济产业基地、江西跨境电商产业园满园运营、提质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大力发展总部楼宇,出台专项政策、整合优质资源、构建服务体系,形成“一楼一定位,一楼一主打,一楼一政策”的“总部+楼宇”联动发展格局,紧盯央企国企、优强民企、产业链龙头企业,引进企业总部、研发总部、结算中心,力争到2024年底打造20栋以上专业特色楼宇。

三是提升数字化赋能。加快构建“3+6+N”的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力争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值再增长5%。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持续推进“万企上云上平台”,开展“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实施超30个技改项目,打造5家以上的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推动10家以上中小企业试点数字化转型、超20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夯实数字化应用基础,加快5G数智市场、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催生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支持百度飞桨(江西)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功能提升、应用拓展,形成不少于5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场景,赋能超100家本地企业,全力打造全省人工智能产业先行区。

(二)聚焦内外循环,在做大经济总量上善作为、求突破

一是持续释放消费潜能。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积极培育新业态、新场景,注入发展新动能。丰富消费场景,优化升级商业综合体、大型商超等消费载体,推进特色商业街和“一刻钟便民商圈”建设,新建2个便民生活圈、打造2个市级以上商业街区,持续完善核心商圈网点布局。强化消费引导,围绕“把人气带火、把消费带旺”两大目标,积极发展“四首”经济、开展“四季”活动,鼓励发展银发经济、亲子经济、假日经济、夜间经济,有效提振汽车、家电、住房等大宗消费,并持续办好“6.18”“双11”等线上消费活动,形成传统和新兴相促进、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消费格局。优化消费环境,开展“十佳卖场”“十佳商户”评选活动,健全公开透明的消费评价体系,推进各类专业市场集中收银,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加速向城东集聚,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50亿元。

二是持续发力有效投资。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发挥好项目在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引擎”作用。做好项目争资,精准对接国家、省市最新政策投向,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平急两用”、城中村改造、地下管网、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重点领域,力争超30个项目纳入国家、省市盘子,争取更多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以及中央预算内资金的支持力度。抓好项目建设,深化“六个一”工作机制,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强化土地、水、电、气等要素保障,重点推进257个重大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工作量、投资量、实物量“三量齐增”。强化项目储备,聚焦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精细谋划储备一批重点项目,建立全区项目储备库,实现重大项目建设、储备“双百双千亿”目标,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

三是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抢抓南昌东站开通运营的历史机遇,深度融入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全力打造南昌都市圈对外开放新高地。积极“引进来”,坚持“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开展以商招商、专业招商、环境招商、以情招商,实施“三个一百万”填充工程,办好重点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会,形成“天天有洽谈、周周有拜访、月月有活动”的火热氛围,力争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0个,总投资额超200亿元。主动“走出去”,落实好出口退税、出口信保等政策措施,鼓励支持行业协会、大型企业举办年会、交易会和供应商大会,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的重要展会活动,并依托江西跨境电商产业园,积极培育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稳定和扩大优势产品出口,力促外贸保稳提质、订单回流。

(三)聚焦动能转换,在释放发展活力上善作为、求突破

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以重点突破引领改革纵深推进。深化机构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机构改革部署,稳妥推进机构改革工作。深化高新园区改革,健全“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实现社会事务剥离,推进产业、项目、人才、资源等各类要素向园区集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按照“1+1+X”的改革框架,加快区属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完善绩效评价管理、薪酬管理等现代企业制度,盘活闲置国有资产,支持国有企业争创“AA+”主体信用评级,不断提升运营能力。深化财税绩效改革,落实街道准财政体制,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重大政策、项目绩效跟踪机制,树牢“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意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提升科技创新动能深入实施产业创新能力升级行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确保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再提升。打造创新平台开展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提升行动,确保年营收1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70%。培育创新主体持续实施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力争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市级以上研发平台分别达到320家、140家、35家,再培育15家以上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实现技术合同登记额超27亿元,全力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示范县(区)。引进创新人才,落实南昌新“人才10条”,持续做好10万人来昌留昌创业就业工作,全面提高人才落户、教育、医疗、住房等保障,优化升级人才“引育用留”服务体系,推动《江西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在我区纵深实施,着力打造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的良好生态。

三是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国家“28”条、省“36”条,增强经营主体的信心和活力。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拓展“一网统管”“一件事一次办”服务范围,力争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到100%。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持续优化“赣服通”“政企直通车”等线上平台,扎实开展“亲清茶话会”“青企月谈会”“千名干部助万企”等线下活动,推动惠企政策“快享直达”、实现政企交流“清上加亲”、确保企业诉求“有求必应”,切实解决融资、用工、物流等企业发展难题。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坚决落实减税降费等各项惠企政策,支持经营主体纾困发展,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入统”,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挂牌上市,力争再新增“五上”法人单位300家,推动1-2家企业启动上市工作。特别是,严谨细致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切实以高质量经济普查服务全区发展。

(四)聚焦精建细管,在提升城市品质上善作为、求突破

一是更加注重精准规划。立足南昌新门户定位,科学谋划全域城市空间格局,强化区域规划统筹,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着力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启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做好城市更新改造、村集体留用地等专项规划修编,构建覆盖全域、一体发展、城乡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着力提高规划的约束性,牢牢树立“规划就是法”的理念,加强规划公开公示,提升科学决策水平,健全规划管理制度,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二是更加注重精美建设。积极融入南昌市“东进、南延、西拓、北融、中兴”发展战略,着力补短板、强功能、提品质。织密交通网络,配合推进昌九高铁建设,有序推进地铁2号线东延工程,加快推进南昌东站周边配套路网建设,加快形成立体式的交通体系。实施城市更新,加快完成石泉村改造提升项目,谋划启动张燕村、枫下成村等城中村更新改造工作,大力实施87个老旧小区、9条背街小巷改造,全力打通民科路等3条断头路,着力打造3条渠化彩化示范路,配合完成《南昌市2024年城市自体检报告》。完善功能配套,新建8个小游园、3条城市绿道、2个休闲广场,打造2个“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点,新建8个停车场、4000个停车泊位,推进城市功能与品质再提升。

三是更加注重精细管理。以智慧城管平台的上线运行为抓手,深化“管、监、养”改革,推进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抓好“点”上的治理,狠抓城中村、农贸市场、背街小巷等环境秩序问题突出点位治理,稳步推进垃圾分类管理、餐厨垃圾智慧管理,健全“垃圾落地十分钟快保”机制。抓好“线”上的整治,常态化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八大行动”,持续推进洪腾高架、天祥大道、昌东大道等主干道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围墙围挡、空中管线、垃圾广告、共享单车、建筑外墙等专项治理,还原城市最美“天际线”。抓好“面”上的管控,持续巩固提升文明城、卫生城创建成果,深入开展“马路本色”“全域洗城”,不断提高道路管养、清洗保洁的覆盖面和精细度。特别是,要突出做好南昌东站及其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理清东站服务中心、属地及职能部门的管养范围和职责,持续实施“穿衣戴帽”“增绿补绿”等工程治理,全面提升南昌东站周边整体环境,打造城市“会客厅”。

(五)聚焦绿色发展,在厚植生态优势上善作为、求突破

一是加大污染防治的力度。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大气面源污染治理管控,重点加强国控、省控站点周边3公里范围内涉气污染源排查整治,突出抓好工业废气、施工扬尘、餐饮油烟、秸杆焚烧综合治理,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优良率达93%以上。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快实施五干渠综合整治、谢埠电排站改扩建、普庆寺沟清淤等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持续推进525个排水单位达标创建、62条道路管网雨污分流改造,确保水环境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圆满收官。打好土壤保卫战,实施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加强重点建设用地污染风险防控,开展“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专项行动,确保土壤环境安全。

二是拓展生态治理的深度。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三线一单”要求,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坚持源头管控,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排查专项行动,以及水温、水位、水质监测预警整治,实施河湖“清四乱”行动,筑牢生态屏障。坚持系统治理,深入实施河湖长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推进历次中央、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扎实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迎检准备工作,确保“存量清零、增量随清”。

三是提升绿色转型的速度。深入推进“碳达峰七大行动”,完成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推进工程项目减排,持续深挖和推进钢铁、针纺、包装等重点行业的减排项目,督促重点企业应用减排技术、减少污染排放。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新建充电桩、充电站,加快节水型单位、节约型机关、绿色社区创建,引领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

(六)聚焦共同富裕,在实现乡村振兴上善作为、求突破

一是大力提升村级收入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一村一产、一村一业、一村一策”,力争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6亿元,80万元收入村实现全覆盖,16个村集体收入突破千万元。盘活村级资产,全面总结“政经分离”改革试点经验,鼓励支持村集体盘活闲置资产、低效用地,推动2-3个村级产业园进行更新改造、提容增效,实现“腾笼换鸟”“二次创业”。提升运营能力,引进专业团队、开展股份合作、升级产业业态,释放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活力,建立村级营收与干部收入挂钩考核机制,推动村集体经济由“租金经济”向“股份经济”“园区经济”“税金经济”转型。发展特色农业,围绕天祥大道两侧、南昌东站周边,依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拓展休闲旅游,推进鲜花小镇等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打造农旅融合景观带和都市农业景观带。

二是着力美化乡村环境。深入实施“两整治一提升”专项行动,确保“三年树标杆”目标圆满完成。突出整治重点,围绕南昌东站以东,以及洪腾高架、天祥大道、杭州路两侧等重点区域,再推进15个村开展整治,全力推进“三拆三清”,做到村庄“干净、整洁、有序”。坚持建管并举,抓好农村环境卫生常态管护考评,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引导村民自觉开展“门前三包”,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后半篇文章”。

三是全力守牢粮食安全。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确保粮油生产、粮食储备等工作任务全面落实到位。抓好粮食生产工作,加大惠农政策力度,整治农田灌溉沟渠,推进6814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耕地“进出平衡”,确保完成粮食、油菜等农作物播种和收获任务。做好粮食收储工作,严格落实1.2万吨原粮和1500吨成品粮储备任务,加快区粮食储备中心库项目建设,抓实粮食执法、企业达标、质量管理,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七)聚焦提标扩容,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善作为、求突破

一是织密民生保障网络。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和“5+2就业之家”建设,拓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困难群体、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渠道,力争新增城镇就业55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人。强化兜底保障,继续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持续加强困难群众救助保障,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推进“智慧医保村村通”工程,确保困难群体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二是优化民生服务供给。聚焦更高品质的民生需求,持续办好教育体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各项社会事业。在教育体育事业上,推动临江学校尽快使用、京川学校和东站学校尽早开工、15所幼儿园加快建设,启动区特殊教育学校和城东学校二期工程,确保新增园位3100个、学位2500个。实施全区教育品质提升三年攻坚行动,探索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培育自主集团化办学品牌,办好第十八届南昌市运动会,打开体教融合新局面。在医疗卫生事业上,推进南昌市第十医院医联体建设,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确保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76%,红、黄码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95%以上,奋力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在文化旅游事业上,打造一批美而精的城市文化空间、城市书房,办好“红五月”“金十月”等群众文化活动,挖掘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庙会文化、工业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城市IP,推动谢埠老街、海螺书屋、利玛窦天主教堂、文泉艺术公园等文旅品牌扩大影响、破壁出圈。

三是办好民生实事项目。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集中力量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暖心实事。不断扩大覆盖面,积极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样化建设运营模式,布局和建设普惠型“一老一小”幸福院、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幸福食堂等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便民服务圈”。不断提升精品度,坚持民生投入优先保障、民生项目优先安排、民生问题优先解决,加大投入、加快推进,把每一项“民生工程”都打造成“民心工程”。特别是,高标准推进义坊二期等5个安置房项目建设,同步做好安置房分配工作,确保近万名群众年内全部顺利入住。

各位代表,民之所盼就是政之所向。前期,我们围绕群众关切的民生问题,认真遴选了12件民生实事,提交本次会议审议。我们一定言出必行、有诺必践,办好民生实事、交好民生答卷,让百万青山湖人民得到更多实惠、收获更多幸福!

(八)聚焦风险防范,在提升社会治理上善作为、求突破

一是抓牢安全生产。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守牢安全发展底线。推进应急能力建设,持续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联动机制,不断提高洪涝干旱、极端天气等灾害防范应对水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全面开展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燃气消防、自建房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推动安全生产事故起数、伤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坚决防范和遏制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二是深化平安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深化“平安青山湖”建设。着力化解矛盾,扎实开展信访矛盾源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完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化解机制,推动信访积案高效化解。着力夯实基础,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完成295个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实现智慧平安小区全覆盖,智慧平安校园、智慧平安医院覆盖面超过60%。着力强化治理,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黄赌毒”“盗抢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全区公众安全感指数保持在98%以上。

三是强化风险防范。坚决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风险,强化非法集资重点案件风险处置,坚决打击违规放贷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持续开展“促销售、督开工、保交楼”攻坚行动,确保问题楼盘动态清零。防范化解其他重点领域风险,筑实筑牢“三品一特”安全防线,着力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持续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深化特种设备安全治理,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重任千钧,唯有落实!我们将把抓落实作为政府首要职责,深入开展“大抓落实年”活动,加快推进“四个良好”建设,以更强的执行力、贯彻力和落实力,切实把蓝图变为现实、把愿景化为实景,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一是提高抓落实的站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增强抓落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工作要求,在青山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是增强抓落实的效率。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开展效能革命,着力加强学习型政府、效率型政府建设,持续增强“八种本领、七种能力”,大力倡导“马上就办、雷厉风行”的工作理念,让“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成为青山湖广大党员干部的鲜明特质,真正做到“说一件、做一件,做一件、成一件”。

三是改进抓落实的作风。聚焦“油松痞”“中梗阻”“小鬼难缠”等作风问题,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顽疾,以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大力弘扬“脚上有土、心中有谱”的工作作风,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带头担当实干、率先履职尽责,以作风的大转变,推动工作大落实、成效大提升。

四是强化抓落实的保障。严格落实“三重一大”等集体决策制度,健全完善激励机制,为担当者担当,让有为者有位,努力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推动各项工作提速、提质、提效。从严控制“三公”经费,节用裕民、俭以养德,用政府的“紧日子”换取群众的“好日子”。

各位代表,初心如磐,重任在肩;质胜于华,行胜于言。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敢作善为,加快建设南昌新门户、争当发展排头兵,为全面落实省会引领战略、深入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贡献青山湖新的更大力量!

关联稿件

分享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