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湖区人民政府网站欢迎您的访问!
索引号: QSHQ-0302-2024-0001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发布机构: 青山湖区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 2023-09-15
文件编号: 有效性: 有效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专项规划]青山湖区“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

浏览量: 字体:

青山湖区“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

“十四五”(2021-2025年)是青山湖区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起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对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国家、省、市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全区应急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江西省“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南昌市“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青山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面临的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期间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区应急管理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扎实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责任落实,注重风险防范,不断夯实基础,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防震减灾和应急处突能力稳步提升,应急管理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全面完成了应急管理工作各项指标任务。

1.应急管理架构逐步健全

遵循应急管理机构改革要求,整合防震减灾救灾、应急指挥、应急救援、安全生产、防汛抗旱等资源,重新组建区级应急管理部门,采取统筹使用编制资源、政府聘用编外人员等方式,科学配置机构职能增加事业编4名,行政编3名,聘用人员7名,充实区级应急管理力量,各镇街、园区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配备了2-3名工作人员,各村(社)明确了1名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印发实施《青山湖区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青山湖区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为机构重组提供了制度保障,初步形成了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

2.安全生产责任全面落实

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安全生产职责,区、镇(街道、园区)两级党委政府领导带队督导检查,成立工业制造、危险物品、建筑施工等11个安全专业委员会,形成安委会牵头抓总,各安全专业委员会分线协调,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建立区、镇、村(社区)三级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实现安全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管控双重预防机制,落实“一报告双签字”制度,组织辖区规上工贸企业和危化企业,创新开展约谈警示、集中述职、专家问诊和交流研讨,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3.防震减灾工作取得实效

制定印发了《青山湖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进一步强化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主体责任,持续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外洪以富大有堤和红旗联圩为主,内涝以幸福河段水系连通项目为重点,加强中小河流域治理,加强专业应急物资储备,整合实物储备信息资源,提升物资储备调运信息化管理水平。组建由各镇(街道)、园区、城管、公安、消防等单位组成的13950人的防汛抢险突击队,保证了防汛抢险突击任务的顺利完成积极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坚持“好中选优,基层推荐”的原则,遴选出申报创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示范社区,“十三五”期间,创建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9个,创建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9个,创建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3个。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发挥金融、保险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推进农房保险在全区范围内铺开,全区参与农房保险率达到95%

4.应急救援能力稳步提升

成立了区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区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工作。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型,区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下设16个专项应急指挥部,作为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指挥机构。在区应急局设立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明确了应急值班值守、承担应对重大灾害指挥部综合性工作、指导协调指挥各类应急专业队伍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等工作职能。强化应急预案管理,修订完善区级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类和社会安全类等预案39个,基本形成“全域覆盖、全面辐射”的应急预案体系。全区建立抗洪抢险、水上救援、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电力抢修、火灾扑救、道路交通等27支应急救援队伍,方大特钢等重点企业组建专业救援队伍,全区形成了政企结合、专兼相济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配备了橡皮艇、冲锋舟、抛投器、救生设备等应急救援设备,坚持在实践演练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检验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促进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按照《青山湖区应急演练三年规划清单》,有序推动全区卫生防疫、消防、生态环境、市场监管、民政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展防汛应急、防震疏散、疫情防控、抗洪抢险、火灾救援等各类应急演练共计537次,累计参与人数达67979人,投入资金27.76万元,投入演练装备471台,有效锻炼提升了应急处突能力。

(二)“十四五”期间面临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的关键跨越期,全区应急管理事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1、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坚实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区委、区政府不断强化对应急管理工作领导,把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应急管理机制,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全民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委、区政府着眼打造“全省社会治理现代化样板区”,建设以党建统领的“四治融合”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全区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素质、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快提升,安全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

3、科学技术的创新提升是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伴随着全区着力打造“理念更新、政策更实、环境更优、服务更好”的全省创新创业高地,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科技强安”有利于降低安全风险,提高本质安全水平。随着科技与应急管理的深度融合,风险管理、监测预警、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培训等能力的智慧化水平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成为应急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4、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重要助力。在大发展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对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全区对安全更加高度关注,更加需要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的模式,为推动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巨大动能。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国家、省、市、区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围绕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改革发展为动力,以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为主线,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灾害事故预防体系,着力提升防范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救结合,压实风险防控责任,狠抓制度措施落实,突出重点治理、精准治理,坚决防范遏制较大以上灾害事故,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推动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各类灾害事故的危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坚持防治并举。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努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不断提升防、抗、救能力。

——坚持创新发展。积极借力信息化手段的促进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最大动能。着力推进应急管理制度机制创新,不断丰富特色和优势,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强化技术支撑,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坚持统筹推进。强化全局性、战略性思维,注重系统谋划,全面统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聚焦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瞄准工作重点,梳理重点任务,协调推进、整体推进、统筹推进,加快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步伐。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以推进“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建设为主线,到2025年,基本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体系,安全生产、综合防震减灾形势稳定向好,全区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提升,做到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及时、恢复重建迅速、监管执法严格,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最大限度降低自然灾害风险损失,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

序号

指标内容

预期值

备注

1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下降10%

约束性

2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0%

约束性

3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10%

约束性

4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

<1%

预期性

5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

6

灾害事故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

<10小时

预期性

2.具体目标

——安全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兴安” 效果明显,监管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市民安全素质显著提升,危化行业企业和工贸行业规上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100%,到2025年,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全面下降。

——防震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健全完善。构建政府主导、多元联动、协同配合、有序参与的防震减灾新格局。建立健全灾害救助平台,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各类救援力量配置更为合理,配合协同更为顺畅,预案管理更为科学,应急演练更贴实战,灾害救助更加完善,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减灾救灾。到2025年,防震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基本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预警、救助体系。

——综合应急指挥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机制,建立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中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全面形成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提升全区应急保障和处置水平,提高防震减灾救灾能力,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到2025年,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标本兼治,守好安全生产底线

1、压实安全责任。牢固树立“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不断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等制度规定,将履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责任情况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述职内容,综合运用约谈通报、警示曝光、建议提醒、巡查考核等措施,推动党委政府领导责任落实。充分发挥区安委会和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厘清各相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行业监管、属地监管责任,推动部门监管责任落实。综合运用监管执法、“黑名单”曝光、联合惩戒等措施,推动生产经营单位全面落实全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激发企业安全管理内生动力,推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落实。

2、加强源头管控。始终统筹安全与发展,坚持安全发展战略,探索建立安全生产准入机制,在规划布局、招商引资、工程立项等与发展相关的重点工作环节健全完善对接审核机制,从发展源头把住安全关口。全面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创新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持续深化安全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和保障能力建设,强化基层监管建设,深入落实国家、省、市、区《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实施意见》。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营造全区支持和参与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积极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2025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创建达标。

3、强化监管执法。推进全区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监管执法,健全重点监管和一般监管相结合的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区重点和一般监督检查单位名录库,采取“互联网+执法”和“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对重点和一般监督检查单位开展执法检查。突出对生产经营单位的重点车间、重点部位、重点事项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对违法违规震慑高压态势,督促企业夯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综合运用信息化、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和“四不两直”明查暗访等传统手段,分行业分领域全面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加大标杆企业培育力度,发挥标杆企业引领作用,激发企业安全管理规范化建设运行的内生动力。加大企业经常化自查、定期聘请专家检查、组织职工查身边隐患工作力度,健全常态化风险管控和隐患自查自改机制,促进安全责任、安全培训、安全投入、基础管理、应急救援“五到位”,努力把安全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4、狠抓专项整治。持续开展危险化学品、消防、道路运输、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扎实推进三年专项整治,督促企业配备高素质的安全管理人员,严格现场安全管理、加大安全生产投入。督促企业淘汰落后技术和装备,大力推广先进技术与装备,进一步提升企业安全生产基础保障水平,增强防范和遏制较大事故、杜绝重特大事故的能力。深化“打非治违”等专项整治,大力打击和遏制各类安全违法行为,促进安全生产工作规范运行。深入推进“五个一”“十个一次”等工作落实,完善企业安全生产培训教育、风险管控、隐患治理等制度,广泛开展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安全意识与安全操作技能。

5、加强重点监管。聚焦重大节日、重要时段、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针对企业复工复产、高温汛期等特殊时期,采取分类督导,分级管控等措施,督促和检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事故预防措施落实情况。以涉尘涉爆、涉氨制冷、钢铁冶炼等行业领域为重点,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对动火作业、有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等特殊作业的重点监管,着力破解安全监管不精准难题。针对外包施工、环保设施改造、危化物品装卸管理等易发事故环节,实行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前报告制度,并安排专业人员或聘请专业机构审查和现场监护,确保遵守操作规程和落实安全措施。

6、推进科技兴安。积极对接融入“赣智”工程,建设打造青山湖区“智慧应急”体系,提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管控”科技强安专项行动,强化高危企业在线监管平台、隐患排查治理系统、远程网络视频监控体系的运用和建设,全面提升安全监管效率。

(二)全面统筹,完善应急体制机制

1、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坚持对标中央、省委、市委,调整完善议事协调和指挥机构,优化运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构建适应新时代“大安全”“大减灾”“大应急”需要,统分结合、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根据上级已建成的各类监测预警系统和通信网络的情况及我区实际,逐步推动安全生产、防汛抗旱、抗震救灾、地质灾害防治、减灾救灾、消防救援、城市安全、公安交管等各类应急指挥系统有效利用,着力构建集应急资源管理、视频会商、指挥调度、监测预警、信息报送和监督管理等功能于一体,上下贯通、左右联动、条块结合、顺畅高效的综合应急指挥平台体系。

2、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应急处置“四个一”工作机制,实行“一位分管领导和一个部门牵头负责、一个工作专班跟进处置、一个专项工作方案统筹应对、一个口径上报和发布信息”,统一发布预警和灾情信息,统一指挥协调应急救援队伍,统一调拨应急救灾物资,抓好“救”的统筹;完善各应急指挥部和有关部门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专业优势,强化“防”的能力。

3、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建设。健全区、镇(街道)、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各层级安全生产、防震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职能,落实属地工作责任。配齐区、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明确承担应急管理职责的机构和人员,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和经费保障。持续推进基层一线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等“六有”为主要内容的镇街、村(社区)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应急管理网格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探索推进镇街应急管理站所建制,并向村(社区)延伸。深化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改革,充分发挥驻厂安监员、安全网格员作用,把监管触角延伸到基层“最后一公里”。

4、健全联防联动联控机制。明确一般性灾害事故和重大灾害事故的应对处置工作程序。完善应急协同联动机制。建立事故灾害风险会商研判机制,日常定期会商研判,重大活动、重点时段专题会商研判,突发情况开展紧急会商研判,科学分析事故灾害发生、发展趋势,提出防范意见,及时将会商结果通报相关地方和部门,督促落实防范措施。坚持党政主导、统一指挥、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运转顺畅、处置高效的原则,强化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军地之间、条块之间沟通协调,提升人员、物资、装备等应急资源快速集成能力,加快建立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以及应急救援联防联控、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提升应急抢险救援效能,实现科学救援、安全救援、高效救援。

5、完善应急值守与信息报送机制。健全值守工作制,明确值守工作具体要求、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带班、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和值守备勤等制度,加强值班值守力量和装备配备,促进值班值守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建立事故灾害信息搜集报告制度,理顺信息报告工作机制,提升第一时间获取突发事件信息的能力。明确信息报送标准,按照“首报要快、续报要准、终报要全”的要求,及时规范报送各类事故灾害信息,坚决杜绝漏报、迟报、瞒报等现象。

6、健全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加大应急管理在政府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完善应急管理责任考评指标体系和奖惩机制,强化应急管理职责落实情况的考核。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权责一致、失职追责的责任体系,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切实扛起应急管理责任。严格落实部门分工负责制,准确把握“防”与“救”、“统”与“分”的职责关系,采取建章立制的办法,逐一细化明确各部门在应急管理全链条的职责分工。

(三)整体推进,构建应急救援体系

1、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建立种类齐全、衔接有序、管理规范、面向实战的应急预案体系。及时编制和定期更新全区总体应急预案和事故灾害类、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专项预案及部门应急预案规划,严格预案评审和备案程序,加强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和应急预案衔接。针对各类自然灾害、公共事故以及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因地制宜组织开展综合应急演练,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实战能力。推动重要目标、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应急预案编制。实施突发事件综合研判、决策指挥、组织安排、舆论引导“四个能力建设”,增强应急综合保障能力。

2、建强应急救援队伍。依托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打造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体、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社会应急力量为辅助的“一专多能,专常兼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积极开展社会应急力量调查摸底,建立社会应急力量资源库。针对突发事件应对需要,组织或者依托有关单位,加强危险化学品、建筑工程及抗洪抢险、地震等相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各地依托民兵、预备役、警务、医务等具备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组建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探索将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防震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的新模式。指导社会应急力量建立队伍管理、人员备勤、训练演练等工作制度,强化应急能力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强化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建设,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

3、建设应急指挥平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快建设区应急指挥中心,实现各部门监测预警信息实时上传汇集、统一发布、交换共享、上下联动会商、统一指挥协调,形成全区应急管理“一张网”调度指挥信息保障体系。加强值班值守,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积极应对科学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推进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中心和移动指挥平台建设,为各镇街和部分村(社区)救灾工作人员配备应急救援型终端,完善区级气象灾害现场应急保障车辆配备。

4、强化应急综合保障。结合本区、本部门风险隐患特点和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制定应急物资装备储备计划。严格落实应急物资装备采购、储备、调拨、更新轮换、报废等管理制度。构建区、镇街(园区)、村(社区)三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推进物资储备库建设,实施实物储备与产能储备相结合、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提高应急物资储备品种、规模的科学性。加强洪涝、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应急物资储备,实现应急物资总量充足、结构合理、布局合理。健全救灾物资管理制度和应急调运预案体系,推进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救灾物资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建立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综合交通紧急运输管理协调机制,加强物资装备统筹调配,完善应急物资装备及人员运输车辆优先通行机制,进一步提高紧急运输能力。全面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

(四)统筹兼顾,提升灾害防范能力

1、健全防震减灾机制。修订完善《青山湖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加强区减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统筹协调职能,全面加强区综合防震减灾和抗灾救灾能力。建立灾害救助分级管理制度,完善安置、救助、补偿、抚恤、保险等灾后救助快速反应机制。建立灾害救助资金预拨、救灾物资预置保障、受灾人群提前转移机制,提升救助时效性。建立灾害救助资金动态保障机制,逐步提升灾害救助标准。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保险和捐助相结合,多种资金来源共同支撑的救灾救助资金保障机制。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灾后救助,建立社会救助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开展灾害风险普查。按照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统一部署,全面获取全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地震灾害等主要灾害致灾信息,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与环境等重要承灾体信息,历史灾害信息,掌握重点隐患情况,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和减灾能力。客观认识致灾风险水平、承灾体脆弱性水平、综合风险水平、综合防震减灾救灾能力和区域多灾并发群发、灾害链特征,科学预判灾害风险变化趋势和特点。健全分类型、分区域、分层级的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形成多尺度隐患识别、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制图、风险区划、灾害防治区划的技术方法和模型库,以及一整套风险普查与常态业务工作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工作制度。建立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实时监测灾害隐患变动情况,提高监测、预警、综合防控的能力和水平。

3、加强灾害防范应对。坚持防震减灾关口前移,加快推进自然灾害风险预防与治理。加强地震、地质灾害、洪涝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做好防范应对工作。注重灾害分析研判,统筹调度各类资源和力量,强化事前排查、事中巡查、事后核查,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加强防汛抗旱工程建设,加快圩堤河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建设,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工程建设。不断增强城乡防震减灾韧性,积极创建综合减灾示范区、示范社区,推进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建设。到2025年,建成完整的自然灾害监测网络体系、灾情和救灾信息报送体系,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优势,提高灾情信息报送的精准性。全面实现从以灾后救助为主转变为灾前预防为主、从应对单一灾种转变为综合减灾、从减少灾害损失转变为减轻灾害风险,增强全区抵御和应对灾害能力,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4、提升灾害救助能力。结合实际修订《青山湖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强化主体责任,提升灾害综合救助能力。继续推进区、镇(街)两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落实救灾物资分级储备主体责任,通过协议储备、依托企业代储、生产能力储备和家庭储备等多种方式,完善以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辅、家庭储备为补充的储备模式,提升物资储备调运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加强救灾减灾应急装备建设,全面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灾情信息采集传送,搜救和后勤保障能力。到2025年,力争建成“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能够确保自然灾害发生10小时之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救助和保障。

5、规范灾后恢复重建。研究制定灾害恢复重建工作流程,加强对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隐患排查及危险性评估、住房及建筑物受损鉴定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工作业务的学习研究,提升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立社会协作救助机制,依法规范捐赠、受赠行为;主动畅通救助渠道,鼓励和引导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个人参与救助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

(五)创新引领,提升科技信息化水平

1、推动信息互联共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健全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重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防控信息、应急救援信息等互通、资源共享及联合处置机制,提高快速反应支撑能力。加快推进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建设,做好区有关部门和单位信息系统改造对接,打通“数据断头路”。

2、推动技术交流合作。持续深化“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管控”科技强安专项行动,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推进生产企业积极开展安全生产与重大灾害治理技术交流合作,引导一批有能力信誉好的生产企业、技术机构、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工作。

3、推动技术装备配备。加快灾害事故应急装备体系建设,立足安全生产、防震减灾救灾工作实际需要,配备标准化技术装备,提升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特别是基层队伍的信息采集与传输能力、搜救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积极推广先进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加强经费筹措、装备采购和配备应用、重点加强救援人员安全防护、特殊灾害事故攻坚、专业救援、通信指挥、工程抢险等装备的配备。

(六)广泛发动,深入开展宣教培训

1、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持续开展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在有条件的社区、公园、广场、乡村服务场所等设置专题展板,创新宣传教育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以多种方式提升全民应急意识。加强在校学生和基层群众安全生产、防震减灾和应急救护救援知识教育培训,将应急管理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组织学校、社区、企业等开展疏散逃生和自救互救演练,提高公众应对灾害事故能力。

2、强化应急管理培训。强化应急干部培训,开展应急管理区域交流合作,逐步完善应急管理培训体系。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培训,严把培训质量关,全面提升队伍专业技能水平。利用应急知识科普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和应急技能培训。

四、重点工程

(一)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工程

在整合区智慧城管指挥中心硬件资源前提下,依托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以政府专网为基础,整合全区各类应急资源和信息系统,建设集通信调度、计算机网络、图像监控、视频会商、移动指挥、辅助决策、综合信息管理等为一体的应急指挥管理平台,满足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需要,实现信息采集、风险隐患监测防控、预测预警、智能方案、指挥调度、应急资源、信息管理、综合业务管理和模拟演练等功能,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高速互联互通的应急处置网络,实现与市应急指挥平台,以及公安、卫生、林业、气象、水利、民政等专项指挥平台之间的通信联络畅通、指挥协调有力、处置快速及时、联合行动密切、应急处理高效的要求,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二)防汛救灾物资储备仓库改建升级工程

立足现有条件,结合全区防汛抗旱和防震减灾救灾特点,筹集120余万元资金建设防汛物资仓库,并按国家标准储备六类救灾物资,以解决现有防汛救灾物资供需空间、时间、质量、品种和数量的关系和矛盾,提高防汛抗旱和救灾应急保障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工程

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分批分期为应急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执法装备,为全体应急管理执法人员统一配备执法服装、装备,适时配备应急救援用车等。

(四)推动高危行业科技支撑工程

深化“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管控”科技强安专项行动,在高危行业领域推广应用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型实用产品,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五)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开展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配合省、市编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和防治区划图。

1、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客观认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到2022年,完成重点区域灾害综合风险图、综合风险区划图、综合防治区划图绘制,全面完成普查工作。

2、开展重点隐患排查工作。开展企业风险普查、摸清行业企业风险数量、种类和分布情况,开展风险评估,加大可能发生次生危化事故、次生工贸类生产安全事故排查、形成风险清单,完成重大风险分区分类分级工作。

(六)综合减灾示范及工程

积极推动综合减灾示范乡镇(街道)、社区创建,开展防汛抗旱、抗震减灾、气象预警等重要减灾工程建设,提升防震减灾救灾保障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抗震、防灾、减灾、气象等保障工程在综合防震减灾救灾中的监测预报先导作用、预警发布枢纽作用、风险管理支撑作用、应急救援保障作用等。

(七)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城市绿地、学校、体育场等已有设施改扩建一批应急避难场所,配备相应的设备、物资。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上下合力

将应急体系规划部署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如期实现既定目标。加强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制定规划实施方案,绘好规划实施蓝图。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结合各自行业领域的实际,通力协作、积极配合,为规划的实施创造有力条件,确保形成整体合力。

(二)加大投入力度,提供有力保障

建立健全分级负担的投入机制,积极争取省、市财政支持,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要主动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要切实加大防震减灾基础设施、灾害防治工程、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基础减灾救灾能力提升、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保障重点工程项目高标准建设。

(三)注重统筹推进,加强协调衔接

加强工作统筹,研究建立规划实施的综合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规划对全区应急管理工作的统筹指导作用,战略导向作用。结合区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新要求,及时开展规划实施的分析、评估,建立工作调度机制,及时发现问题,优化调整规划内容,为有序实施提供支撑。同时各部门要强化政策协同,注重协调衔接,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四)强化检查督导,确保进度质量

建立规划实施监督制度,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对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督查、检查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行政监察、统计、审计等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及时通报规划执行情况。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积极开展规划宣传,及时公布实施规划的进展情况,营造全民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社会氛围。

分享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