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湖区人民政府网站欢迎您的访问!
索引号: QSHQ--2022-0756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青山湖区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 2022-06-29
文件编号: 有效性: 有效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南昌市发布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浏览量: 字体:

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健身服务的需求,提高全民健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将南昌建设成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国际军体之城和体育名城,我市6月26日下发《南昌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 年)》(以下简称《计划》)。

《计划》明确,到2025年,全市各县(区)均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平方米,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力争实现主城区“10分钟健身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全市总人口的42.5%,城乡居民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5%。每万人拥有健身站点5个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人,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志愿者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夯实基础 解决“去哪里健身”问题

我市将优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布局,充分合理利用公园绿地、闲置场所和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建筑物屋顶等“金角银边”区域,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便民实用的中小型场地设施。促进社区养老设施与全民健身设施的资源共享、功能衔接。加大农村地区健身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加强中心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维修改造和提档升级。

我市将在现有郊野公园、城市公园中因地制宜配建一定比例健身设施,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大力推进“公园体育化”,推动体育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 “十四五”期间,新建或改扩建不少于8个县级体育公园、5个县级全民健身中心,新建健身步道不少于500公里。

以县区为单位,按照每万人一个足球场的标准确定本地区足球场数量,推进城市社区足球场地建设,实现新建居住社区内至少配建一个足球场地设施。补齐、维护好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场地器材,保障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力争全市每年新增1000处以上全民健身设施。新建居住区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纳入施工图纸审查,验收未达标不得交付使用。

培育品牌 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

我市将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和激励政策,培育面向各行业、各人群的群众体育品牌赛事。举办好全民健身运动会、市运会、社区运动会、城市定向赛、市直机关运动会等全民健身赛事活动;重点打造以南昌马拉松、南昌赛艇大师赛、梅岭越野登山赛、梅岭山地自行车赛为引领的“一山一水一城”城市品牌赛事;广泛开展篮球运动,着力打造有特色有影响力的篮球之城。

在社区设立健身活动站点,引导单项体育协会等体育社会组织下沉社区组织健身赛事活动。到2025年,全市各级体育社会组织总数达到500个,其中市属体育社会组织达120个。

全龄友好 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我市将在场地设施建设和赛事活动开展中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保障群众健身权益。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重点人群,加强青少年体质监测和干预,落实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体育预防和干预,建立青少年电子健康档案。

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建设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青少年校外运动平台,支持体校、体育俱乐部、训练基地进入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校内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展以体育为主题的研学活动,支持将南昌八一体育综合体建成省市中小学生研学平台。

将开展体育活动作为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将各体育项目的课余训练纳入课后延时服务重要内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帮助青少年掌握1至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

完善中小学青少年业余竞赛体系,积极发挥全市“滕王阁杯”青少年体育联赛、夏(冬)令训练营在青少年体育健身品牌活动的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开展校园三大球活动,推动市、县(区)两级网点学校建设。

加强市县两级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利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场所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为老年人健身提供科学指导和集体活动平台。

推行幼儿体育锻炼。幼儿(3-6 岁)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每天不少于2小时,培养幼儿体育兴趣爱好,促进身心健康和运动机能协调发展。

跨界融合 促进全民健身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化军体合作,力争每年承办1-2次国际、国内军体赛事活动,适时申办军体类综合运动会。进一步加强军地体育专业人才协作培养,建立军地体育场馆设施共享机制,合力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和体育设施综合利用。

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以及大南昌都市圈周边城市全民健身交流合作。联合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促进区域间全民健身协同发展,逐步实现区域间场馆资源开放共享,全民健身信息共享,赛事活动共办双赢。

促进体旅融合。鼓励旅游景区、度假区等完善山地户外营地、航空飞行营地等体育旅游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消费引领型运动项目赛事活动,拓展体育旅游新业态。力争打造湾里、安义古村、南昌县凤凰沟、高新鲤鱼洲等体育旅游示范区,通过马拉松、越野赛、城市定向赛等赛事为体育旅游赋能。

积极打造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加大节假日、基层、夜间体育赛事供给,通过开展体育博览会、体育夜市、体育超市,发放体育消费券等方式,打造主题鲜明的体育消费活动品牌。鼓励探索建立科学运动积分系统,激励群众持续健身。积极开展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达标评定,激发群众运动技能学习热情,激活全民健身培训市场。引导社会力量向公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降低公众付费价格,实现体育消费更加公平可及。

关联稿件

分享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