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湖区人民政府网站欢迎您的访问!
索引号: QSHQ-5051-9370-0966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青山湖区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 2021-04-09
文件编号: 有效性: 有效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南昌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浏览量: 字体:

2020年是南昌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市经济运行在逆势中奋力突围、迎风破浪,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以奋进之笔书写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2021年春暖之时,《南昌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如期发布,用一笔笔数据、一张张图表,翔实记录了过去一年全市人民拼搏奋进的累累硕果,客观展现了南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发展基础厚实,“四稳”彰显定力

2020年我市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出台一系列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增长政策措施,在困境中保稳定谋发展,经济恢复跑出加速度。《公报》显示,2020年全市经济运行稳健复苏,主要行业稳定向好,就业物价平稳有序,基础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经济运行稳健复苏。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全市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等领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GDP同比下降3.8%;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纾困惠企措施,全力抓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着力畅通经济循环,努力扩大有效需求,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经济增速逐季回升、稳步提高。上半年GDP增速由负转正,增长0.5%;前三季度增长2.3%;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45.51亿元,比上年增长3.6%。

二是主要行业稳定向好。农产品稳产保供,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现价增加值241.76亿元,比上年增长2.3%。谷物产量增长4.0%,家禽出笼量增长7.6%。工业生产支撑有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7%。投资增速稳步上行,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消费市场活力恢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2.74亿元,增长3.0%。

三是就业物价平稳有序。全市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就业人数稳定增加。截至年末,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3%。物价涨幅整体可控,受疫情影响,2020年1-2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0%,达到2012年以来最高水平,随着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生产供应逐步恢复,物价涨幅逐步回落,全年上涨2.5%。

四是基础建设稳步推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全年基础设施投资较上年增长12.4%。交通基础建设成效明显,地铁1号、2号线全线运行,3号线开通试运行,“十纵十横”城市干线路网日臻完善,城市一环闭环通行、二环三环加速推进,人流、物流实现高效便捷流通,内联外通一小时交通圈加速构建。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邮电业务总量814.98亿元,增长19.0%;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46641.51万件,增长42.5%。“城市大脑”建设不断加快,推动城市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城市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二、量增更重质优,“四进”释放活力

2020年我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总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发展新格局,确保经济发展换挡不失速、量增质更优。《公报》显示,2020年全市经济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开放型经济稳步前进,城乡发展协调迈进,发展效益明显增进。

一是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8:47.1:49.1调整为4.1:46.6:49.3。第三产业占比持续提升,高于上年0.2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2.2%,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调优趋强,第三产业投资力度加大,占全部投资比重达67.4%,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业投资分别增长67.4%、45.8%、36.9%;高技术投资增速加快,增长52.2%,占全市投资比重16.3%,高于上年4.6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61.0%,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28.5%。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品质改善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书报杂志类和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62.0%、20.2%和8.8%。

二是开放型经济稳步前进。千方百计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开放型经济发展好于预期。昌北国际机场“一货站三中心”和跨境电商“9610”业务全面开通运营,货邮吞吐量超18万吨。中远海、马士基“南昌-宁波舟山港”全程提单专列发运,中欧班列、铁海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行,不仅有效缓解了生产制造企业因运力缩减导致出口受阻的困境,还为“江西制造”本土产品走向欧洲市场提供了一条稳定的外贸供应通道。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值1151.46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出口值713.11亿元,增长10.3%。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0.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7%;利用省外资金项目进资1676.66亿元,增长22.9%。

三是城乡发展协调迈进。全市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提升城市品质,二元化结构日益改善,协调发展态势良好。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截至10月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56.04%,比上年同期提高0.27个百分点。城乡差距继续缩小,全市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为1.95:1,比上年缩小0.23。农村消费环境不断改善,移动支付和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全市乡村消费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全年增长126.6%,高于城镇123.7个百分点,城乡消费一体发展不断推进。

四是发展效益明显增进。企业盈利能力保持较好水平,全年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7346.91亿元,比上年增长5.5%,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行业达到17个;利润总额444.94亿元,增长26.3%,自8月份以来始终保持20%以上增速;营业收入利润率6.06%,较上年提高1.00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3.86亿元,增长1.4%。其中,税收收入370.23亿元,占比达76.5%。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3.1%和13.9%。

三、创新转型提速,“四新”激发动力

2020年我市主动以危中寻机的积极意识,寻找疫情中出现的新发展机遇,下好改革创新先手棋、打好转型升级主动仗,推动经济复苏新动能加速培育和形成。《公报》显示,2020年全市新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新动能持续发力,新业态逆势增长,新科技步履坚实。

一是新市场主体不断壮大。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主体保持快速增长,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全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8.3%,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市场主体的数量和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市市场主体达47.74万家,注册资本达1.94万亿元。

二是新动能持续发力。在疫情倒逼下,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加速发展,催生新兴动能适应新需求加快壮大。从产业看,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0%,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别增长28.4%、13.1%和6.9%。从产品看,市场主体积极适应消费需求升级,代表工业发展新方向、技术附加值高、符合消费升级方向的产品生产形势良好,光电子器件、智能手机等高技术领域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2.8%和16.0%。

三是新业态逆势增长。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线上消费持续火爆,线下服务逐步向线上转移,且与传统线下商业模式和消费模式融合之势日渐深入,成为疫情期间消费增长的新动力。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196.97亿元,比上年增长36.7%,占限上消费品零售额的15.7%,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合计为14.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27.4%。

四是新科技步履坚实。全市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建设,加快航空科创城、中医药科创城、VR科创城等建设步伐,创新支撑能力持续提升。截至年末,全市共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1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62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1家。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全年专利申请量30006件,比上年增长38.4%,专利授权量17910件,增长37.2%。

四、民生福祉改善,“四提升”凝聚合力

2020年我市不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强化对困难群体的救助措施,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兜底机制,筑牢民生保障底线,多举措保障民生福祉。《公报》显示,2020年全市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公共事业、社会保障、人居环境等方面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在稳定就业及个税改革等一系列惠民举措带动下,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切实提高,百姓“钱袋子”越来越鼓。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796元,比上年增长6.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21元,增长7.3%,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12年快于城镇居民。

二是公共事业发展全面提升。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在校生数分别比上年增长9.0%和9.1%;普通中等学校招生数、在校生数分别增长9.2%和7.2%。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和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100%。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10个,博物馆、纪念馆22个。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686个,床位4.42万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08万人,分别增长7.4%、21.8%和8.8%。

三是社会保障能力有效提升。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38.12万人,比上年增加6.1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65.19万人,增加0.76万人。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22.48万人,增加10.72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58.39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64.09万人;企业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年末全市共有城镇社区服务站(中心)864个,比上年增加65个。

四是人居环境建设明显提升。全市持续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力度,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园林绿地面积14388公顷,绿化覆盖面积15116.6公顷,公园绿地3814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04平方米。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91.5%,水质优良率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5%。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全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38%,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较2015年下降24.0%、8.20%、7.48%、9.76%,完成了“十三五”各项减排目标。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2020年全市经济在异常艰难的困境中实现稳中向好,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的结果,也是全市上下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的结果。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新时代奋力追赶超越的关键之年,迈步新征程,全市上下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发扬“三牛”精神,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切实打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起步战、开局战,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关联稿件

分享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