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湖区人民政府网站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数据开放>统计公报

青山湖区统计局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07-05-13 16:00:00来源:浏览量:字体:

    2006年是“十一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建设“实力、繁荣、和谐”青山湖的目标,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全区经济发展呈现出质量高、效益好、速度快、活力强的良好局面,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迈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步伐,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快速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8.99亿元,增长1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7亿元,下降8.1%,第二产业增加值122.26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35.36亿元,增长17%。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GDP 9937万元,增长17.9%。人均GDP达5062美元,增长16%。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2%。

    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1.35亿元,增长34.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7亿元,增长26.6%。财政收入提前一个月突破10亿元,成为南昌市首个财政收入过10亿元县区。

    工业经济产业集聚效应突出。完成工业增加值103.66亿元,占GDP比重达65.2%,增长15.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1.61亿元,增长27.7%。先后荣获“全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江西省食品产业基地”等称号。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开放型经济三大指标总量均居全省各县区之首,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67亿美元,增长10.6%,实际利用内资完成39亿元,增长9.6%,出口创汇完成24321万美元,增长80.6%。

    城乡居民收入创“十五”以来年增量的最好水平。城镇在岗职工工资15357元,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5282元,增长10.5%,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均实现二位数增长。

    二、农业

    农业经济下降。在加速推进城郊经济向城市经济和边缘城区向中心城区的两个根本转变过程中,农业生产用地呈减少趋势,农业经济下降。农业产值完成22641万元(现价),下降5.6%,其中种植业10715万元,林业180万元,牧业9326万元,渔业2325万元。

    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投入2000多万元,启动了25个省市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新修农村道路20公里,整治门塘60多座,试点村验收合格率达到100%,涌现出了以罗家慈母邹村为代表的一批生态文明村,以京东梁万村为代表的一批产业特色村。全区“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30个,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农业产业经营户8590余户。完成了33个水利冬修项目,改造了扬子洲电排总站等8座排灌电站。
                    
    三、工业

    工业经济产业集聚效应突出,效益持续提高。完成工业增加值103.66亿元,占GDP比重达65.2%,增长15.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1.61亿元,增长27.7%。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28.06亿元,增长30.5%,利税总额完成11.9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8.8%,比上年提高31.5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规模企业达215家,比2005年新增45家。其中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企业67家,超亿元的企业16家。

    支柱产业优势增强。冶金、针织、食品、医药化工四个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2.25亿元,增长29.1%,对规模工业贡献率达84.8%。

    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3.4亿元,增长62.1%,交纳各项税金4.96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43.7%,增长46.5%,增幅比全区高12.1个百分点。园区企业发展迅速,统一、娃哈哈 、银志、通威、德科纳米、东方电缆、三联铜业等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雪津、亚东水泥等新增企业快速成长,销售收入超7000万元。

    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出口创汇完成24321万美元,增长80.6%,增幅连续四年保持高增长。出口创汇企业47家,以银志服装、兆丰纺织、嘉鸿服装等为代表的一批纺织服装企业出口创汇总额高速增长,并涌现出中基进出口公司、五矿贸易公司等一批成长性较好的加工贸易企业。

    四、商、饮、服务业

    第三产业成为全区经济增长新动力。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5.36亿元,增长17.0%,增速首次高于GDP增速,拉动全区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

    城东经济日益繁荣。基本形成了以麦德龙为代表的商贸业,以香江商贸中心为龙头的市场流通业,以新湖景酒店为代表的酒店餐饮业,以天香园为代表的休闲旅游业,以金域名都为代表的房地产业等共同繁荣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2.76亿元,增长18.1%。

    业态结构进一步升级。重点打造了洪都中大道、上海路等商业特色街,加速了废旧钢材大市场、江西国际家具港等11家专业市场改造和建设,晶帝商务大酒店、玉泉岛宾馆等37家住宿餐饮企业开张营业,开发了天泽园、水岸菁华等20余处房地产楼盘,完成了索菲亚等15家商场超市的建设,增设了洛阳东路、江大南路等8个社区商业网点。呈现了连锁企业、超级市场、仓储商场、便利店、专卖专业店等多种零售业态,形成了一个内资、外资并存,以集团化发展的优势企业和大型连锁超市为主体的新的零售市场格局。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07亿元,增长27.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93亿元,增长39.5%。

    投资结构优化。重点建设项目进展良好,新上了一批投资规模大、配套功能强、带动作用大的项目。工业项目完成投资53.91亿元,增长43.5%,园区完成投资39.25亿元,增长51.5%。

    重大项目储备充足。全区在建项目302个,其中工业项目167个。新开工项目159个, 其中工业项目86个。计划投资超5000万元项目96个,其中超亿元的项目27个。

    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完成了洪都大桥、省艺术中心、玉带河南支、青山湖南大道等市政工程10多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启动了艾溪湖截污管网工程,基本完成了城东低排沟建设。出台了《青山湖区农民公寓建设管理安置分配实施意见》,维修了区直管公房95栋,拆除违章建筑4.3万平方米。投入5000多万元,重点整治了28个城中村、14个远郊村,1420户“六小”店面,21个集贸市场,40个困难企业和薄弱社区。改造了上海路、龙街等城市道路20多条,完成了京东大道、上海路、青山湖大道等7条主干道的绿化改造,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变了辖区面貌。

    六、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连创历史新高。出口创汇2003年突破3000万美元,增长140.2%;2004年突破5000万美元,达5555万美元,增长85.0%;2005年突破亿美元,完成13466万美元,增长142.4%。2006年突破二亿美元,完成24321万美元,增长80.6%。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精心组织参加了大连、威海、厦门贸易合作洽谈会、南昌金秋经贸活动月等重大招商活动,重点策划了首届天香园旅游文化节、青山湖区(香港)纺织服装产业推介会等系列特色招商活动,先后引进了世界500强沃尔玛和东方希望等一批重大项目。开放型经济三大指标总量均居省市各县区之首,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67亿美元,增长10.6%,实际利用内资完成39亿元,增长9.6%,出口创汇完成24321万美元,增长80.6%。

    利用外资在引大、引强、引优和加快发展制造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全年新批外资项目30个,内资项目115个,其中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11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内资项目40个。

    七、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完成11.35亿元, 比上年增收2.91亿元,增长34.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7亿元,增长26.6%。

    财政收入四年迈上四个新台阶。
2003年,财政总收入突破4亿元,达4.46亿元;2004年突破6亿元,达6.14亿元;2005年在区划调整税源重大损失的情况下,突破8亿元,完成8.45亿元;2006年再上新台阶,财政收入提前一个月突破10亿元,成为南昌市首个财政收入过10亿元县区。

    八、科技、教育


    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加强了“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建立了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进一步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扶持高新科技企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继续完善了以县(区)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适应城市化推进和人口变化趋势,稳步推进教育网点布局调整,推进了京东片区新校等15所示范学校建设,聘调了120名教师充实教学一线,全面提高了全区中小学教师待遇。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100%,中学在校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

    九、人口、计划生育

    全区年末人口403479人,其中:男性212105人,女性191374人。非农业人口254682人,农业人口148797人。

    计划生育基础工作更趋扎实。不断完善利益导向工作机制,重点加强了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开展了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治理,计生工作水平整体提升。全区出生人口2655人,出生率6.38‰。


    十、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在岗职工工资15357元,比上年增收1750元,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5282元,比上年增收502元,增长10.5%,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实现二位数增长,且增量创“十五”以来年增量的最好水平。

    民生工程稳步实施。新增从业人员4196人,非农转移4300人,免费职业技能培训3426人,为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28万元,减免工商税费316万元。乡镇、街道劳动保障平台全面建成。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708人,征缴养老保险费1512万元,支付率均达100%。五保对象待遇大幅提高,城镇低保应保尽保,农村低保有序铺开。全年共走访困难群众15972人次,累计发放慰问金420.78万元。为残疾人更换代步车154辆,提供公益性岗位83个。受理劳动投诉案件71起,追讨拖欠农民工工资129.8万元。强化了社区卫生服务,全区53家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

分享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