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湖区人民政府网站欢迎您的访问!
索引号: QSHQ--2022-0161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青山湖区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 2022-02-15
文件编号: 有效性: 有效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南昌市青山湖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浏览量: 字体:

——202229日在南昌市青山湖区第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上

南昌市青山湖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人  彭伟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书面报告我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以“1+5+2”重点工作推进机制为统领,扎实推进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好了“十四五”开局战、起步战。

2021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11.8亿元,增长8.8%;

财政总收入完成70.3亿元(省口径);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9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29.7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8.8亿元;

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4.6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预计增长8.1%;

实际利用内资预计增长7.2%;

外贸出口总额预计完成75.4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长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长8.5%。

上述指标均完成预期目标或调整后的目标。

(一)抓好经济运行,经济指标稳中有进

全区对标全年发展目标任务,持续深入开展“1+5+2”重点工作,持续强攻坚、补短板、促发展,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呈现“总量提升、增速加快、排名进位”的良好态势。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8%;财政总收入增长11.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1%;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5%;实际利用外资预计增长8.1%;实际利用内资预计增长7.2%;外贸出口总额预计完成75.4亿元。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基本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呈现出“总量提升、增速加快、排名进位”的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70亿元,实现了新的跨越,体现了青山湖的分量和担当。通过“扫楼扫街、稳企培企”等专项行动,摸清了全区企业“底数”,重点关注纳税超百万企业290家、“三地未合一”企业327家,重点培育企业106家,主动加强与各行业龙头企业、年总产值超亿元企业、规上工业、服务业等企业的对接服务,大力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做大做强,留住企业税源、扩大企业投资。全年新增“四上”企业115家、纳税超百万企业6家,转化年纳税10万元以上“三地未合一”企业37家。

()快转型升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坚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重、提升能级与增强品质并重,着力推动二产、三产不断做大做强。是先进制造业加快强链延链。充分用好针纺服装三大“园中园”平台,积极引进新锐国潮等品牌设计、推广公司,引导80%的针纺企业完成“线下”向“线上”、“制造”向“智造”转型,推动现代针纺产业加快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我区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园通过复评,再度被评为全国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园区。聚焦电子信息LED产业,持续做大封装生产规模、扩大产业链下游应用,新增封装生产线1200条、总量突破4000条。全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64家,连续五年入选“中国工业百强区”。二是现代服务业加快扩容提质。深入实施商贸消费升级行动,大力培育发展新经济、新业态等,加速推进龙湖天街、绿滋肴庙街、520婚恋产业园等大型商贸综合体,夜秀嘉年华、520PARK文创公园、万达广场夜市街区等相继开街,北京东路、解放东路两大商圈业态更加丰富,特别是楼宇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签约引进了投资50亿元的中国电建江西总部、10亿元的中铁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集团总部。全区规上服务业企业达到112家。三是数字经济加快集聚集群。坚持龙头带动、生态培育、需求牵引,高水平运营6.3万平米的江西流量经济产业基地,签约引进了字节跳动、阿里巴巴等平台企业,以及江西快抖、抖趣科技、新禾佑、星绅传媒等头部机构,建立起了“短视频+直播+供应链+实体”全产业链条。

()深化改革创新,内生动力持续加强

坚持创新驱动、改革突破、优化环境,促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内生动力充分释放、不断增强。一是深化创新驱动。坚持“政府主导、市场配置、企业主体、人才支撑”模式,积极鼓励支持企业、高校、院所等协同创新,加大高新技术型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48家、253家。兆驰光电入选省级“瞪羚”企业,实现零的突破。二是加强改革突破。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企业开办注册登记压缩至1.5小时,再梳理“一次不跑”办理事项161项、“只跑一次”办理事项98项,104个高频事项实现“掌上办”,梳理“一链办理”服务事项20项。深化农村“三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等各领域改革,我区高分通过全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验收。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全覆盖开展了“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探索提出“一表三单”工作机制,点对点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加强惠企政策兑现落地,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安排外经贸专项和扶持资金5599万元,新增减税降费2.4亿元,用好各类金融平台为企业发放贷款31.5亿元,切实把“真金白银”送到企业。高频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搭建人才供需平台,发放青山湖区“人才20条”补贴,支持企业更好引才、留才。2021年,全区新增企业注册登记5093户,同比增长33.6 %,共有企业24214户;新增个体商户8710户,总数达到34578户。

(四)抓牢项目建设,发展基础量质双升

坚持抓牢项目建设,深入开展“项目大会战”活动,以大项目促进大发展,推动全区经济发展实现量质双升。一是抓好招大引强。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实施强链补链扩链工程,按照“高新集+链群配”的方向,积极参与上海现代服务业招商推介会、世界VR产业大会云峰会、广东省七市与南昌市战略合作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了2次集中签约活动,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9个,签约总金额363.3亿元,引进注册项目48个,立项投资额261.29亿元。成功签约总投资50亿元的中国电建江西总部项目,我区再添1个央企省级总部项目。二是打好项目大会战。完善落实“高位化调度、集成化作战、扁平化协调、一体化办理”项目推进机制,全力以赴抓开工、抓建设、抓投产,今年与省市联动举办了4次集中开工活动,全力推进重大重点项目243个、总投资1062.8亿元。项目开工率、竣工率、投资完成率分别达到91.8%、87.2%、113.9%。三是强化项目管理服务。完善健全全区开放型经济协调调度、分析审核、研判决策三级会议推进制度,保障项目顺利落地。摸底梳理闲散地块资源,加快处置开发,进一步引项目、引税源,盘活存量、“腾笼换鸟”、做大总量。坚持“向外看”与“向内看”同步并举,紧盯各行业龙头企业、年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以及规上工业企业等,加强主动对接服务,扩大企业投资、新增本土项目。

(五)提升城市品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坚持提升功能品质,城市建设更加精致精美。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努力把我区建设的更加“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一是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南昌高铁东站建设,全力保障九州高架东延、广州路东延等重大重点项目推进,全年完成旧改征迁超100万平方米,位居全市中心城区第一,城市框架迅速拉开、城市空间不断拓展。稳步推进老旧小区、城中村更新改造,拆除了4.1万平方米违章建筑,完成了34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区管道路亮灯率达到98%以上,群众生活环境大幅优化改善。二是全面提升城市建管水平。坚持以大建设促进功能大完善,完成9条主次干道综合改造、5条道路“白改黑”、7个背街小巷综合整治,顺利打通3条“断头路”,新增了16个公厕和3917个停车泊位。打造了丹霞文体公园、月坊天香公园等城市公园和5个邮票公园。坚持以大管理促进形象大提升,扎实推进文明城创建制度化、常态化,深入开展“以克论净”“马路本色”“门前四包”以及垃圾分类等专项行动,长效抓好市容环境、市政设施、园林绿化“三大重点”,全面运行智慧城管指挥平台,数字城管整改率保持99%以上,城市形象面貌不断刷新。三是打造优良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坚定不移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4%。全面启动北沥排水渠水系连通工程、五干渠清淤整治工程,一体推进12条水系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保护、水景观打造,建成了3座地埋分布式污水站和14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着力抓好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系统整改,销号率达到98%,全区生态环境更加优质优美。

(六)践行民生优先,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更多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实施了便民惠民工程。坚持把群众的实际需求转化为一个个具体项目,稳步推进总投资69.8亿元的134个民生工程建设。10件区人大票决的民生实事项目全部按时序高质量完成。全年建成了5个社区邻里中心、4个社区嵌入式养老院,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超额完成老旧小区13台加装电梯任务,加装了19台电梯。二是优化了公共服务。持续深化“大学区、同心校、集团化”办学,有序推进李巷小学、临江学校、天香学校、罗家学校4个校建工程,4所公办幼儿园交付使用,全年新增园位1050个。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全省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现场会在我区成功召开。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建成地标性文化建筑-“海螺书屋”。我区成功获评江西省文化产业重点县区。三是强化了社会保障。扎实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设施水平。大力发展智慧养老服务新业态,推动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养老服务供给更加多元化、优质化。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发放社会救助、就业困难人员补贴、退役军人优待金等各类救助资金6200余万元,失业保险金标准每人每月提高了325元,4333名困难人员全部纳入医保参保。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一年,既定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部实现或超额完成,得益于我区创新构建的“1+5+2”重点工作推进机制,广泛凝聚干事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越是形势向好、发展提速,我们就越要保持清醒头脑、正视问题差距。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依然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更高期盼还有差距。这些问题关乎我区“十四五”能否保持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应对。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安排

2022年,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编制好全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实现“全市勇争先、全省拼一流、全国出亮点,建设南昌新门户、争当发展排头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编制的主要依据:一是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和区委六届三次全会精神;二是2022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三是区“十四五”规划目标。

区委六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就2022年全区各项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提出了今年经济工作目标。结合区委六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根据本次会议安排,现将全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经过测算,对2022年预期目标,初步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

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左右;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5%左右;

实际利用内资增长7.5%左右;

外贸出口总额持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左右;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

(各项指标依据目前的完成数进行测算,待统计年报及市里下达我区的任务出台后再作调整。)

三、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经济总量

聚焦“1+2+N”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硬核实力,推动优势主导产业做大规模、提升层次、壮大集群。一是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现代针纺、冶金建材、食品医药等优势产业,推进技术应用,以智能化改造为方向,加快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建设针纺品牌工厂,推动产业迈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二是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延链强链。聚焦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做大封装生产规模、扩大产业链下游应用,力争打造全国LED封装“单项冠军”。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快数字经济集聚集群。依托江西流量经济产业基地,加快构建“一基地多园区”的流量经济产业发展格局,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拓展流量“外延”,变线上流量为线下增量。同时,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中心城区5G信号全覆盖。四是加快释放商贸消费潜力。深入实施新一轮商贸消费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提升消费格局,提升改造北京东路、南京东路两大商圈,打造高新大道新商圈。举办促消费系列活动,扩大线上线下消费规模,全面释放商贸消费潜力。五是加强项目有效投资。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聚焦主导产业抓招商,围绕现代针纺、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坚持“高大上”“链群配”方向,加大强链补链延链力度。聚焦重点地区抓招商,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西经济区等沿海发达地区,建立互动协调机制。围绕构建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加强全产业链招商,着力打造数字经济引领区。

(二)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后劲

围绕打造全省创新创业高地,深入实施改革创新发展战略,突出改革重点,在思想上再解放,在改革上抓创新、抓落实。坚持创新驱动、改革推动,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喷涌。一是加快创新驱动。创新政校企合作机制,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与企业、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研究中心等平台,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立足区域科创中心打造,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深入实施新时代“洪城人才”计划和“双百计划”,持续开展“百场校招”活动,强化人才支撑。二是强化改革攻坚。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抓好国资国企、财税金融、村集体“三资”、高新园区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着力破解制约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三是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全面实施市场主体负面清单制度,效能再提速,政务服务再优化。持续推行重点企业领导干部挂点公示制度,畅通政企对接。充分发挥“政企直通车”平台,着力打造“办事不用求人、办事依法依规、办事便捷高效、办事爽心暖心”营商品牌。

(三)聚焦城市建设管理,着力提升功能品质

坚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加快补短板、强基础、提品质,努力把我区建设的更加“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建设人民满意城区。一是加强基础建设。加快推进高铁东站、高铁新城建设,快速推进路网、学校、安置房等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广州路东延、丹霞路等道路建设和道路“白改黑”,持续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大力推进公共停车场、公园绿地、地下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以一项项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个个重点项目布局来支撑城市发展。二是推进城市更新。加大九洲高架东延、广州路东延旧改征迁力度,突出高新园区、罗家镇片区连线成片征迁,启动100万平方米旧改征迁。积极抢抓南昌市被列为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的契机,大力推进老旧社区改造。大力探索推进城中村改造,坚持“留、改、拆”并举,力争打造“青山湖样板”。三是强化精细管理。持续深化文明创建,加强背街小巷、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紧盯街面秩序、农贸市场、交通场站、铁路沿线、建筑工地等重点场所开展专项治理,高效运行智慧城管指挥平台,不断提升“管监养”一体化平台运营水平,完善服务外包考核办法,健全督查考核机制,推动城市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四是抓好生态提升。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系统思维抓好中央和省级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改,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问题,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积极推进城市公园、绿道系统、小绿地、小游园等建设,做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坚持把人民摆在心中最高位置,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加大民生建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扎实办好改善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切实惠及人民。一是扎实做好惠民实事。2022年是安置房项目集中交付年,要加快推进19个安置房建设工程交付,并有序做好分配工作,确保3.4万名群众顺利搬进新居,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围绕群众切身需要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居家养老、群众性文化建设等多方面,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实事,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二是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现实需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大力推进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社保、住房、社会救助等各项民生事业发展,全面推动社区邻里中心、农村颐养之家建设,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巩固提升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水平。三是推进社会治理提效。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协调调度机制,全力防范和化解养老、房地产、金融领域重大风险。全面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扎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

各位代表,实现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指导、支持和帮助下,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奋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在全市勇争先、全省拼一流、全国出亮点,建设南昌新门户、争当发展排头兵。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分享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扫码浏览